听马老师讲《读书与人生》——俞金梅

发布日期:2017-10-09 17:48:57浏览次数:1599

    有幸再次听到马志坚老师的讲课,这次讲课的主题是《读书与人生》。这是个非常大的课题,马老师对上虞历史文化,青瓷文化,文物管理有比较深的心得与研究,他的人生必然是与读书分不开的,非常期待他的讲课内容。

    看过不少关于读书和人生的格言,比如:书不仅是生活,而且是现实、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。读书,使人胸襟开阔,豁达晓畅;读书使人目光远大,志存高远;读书使人增长见识,谈吐不凡;读书,使人心旷神怡,如沐春风。马老师开场并不引用这些比较感性的名言警句,而是借古人的”学而优则仕“直入主题。很长一段时间,中国古人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科举做官。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两位读书人因为读书而改变命运的实例。一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,虽自幼熟读四书五经,却屡次赴试不第,后来看了《劝世良言》,深受启发,在冯云山的协助下建立了“拜上帝会”,后来又发起了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:金田起义,建立太平天国,从一个考了四次都未能考取秀才的落第者,跃升为自已开科来取天下士的领袖人物。 还有一位就是至今还享有国际盛名的马克思,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,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,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。他没有显赫的家庭,是用读书与写作来奠定自已的人生地位的,他写的《资本论》,至今还被应用在政治、经济等各个领域。这两个例子,有力地证明了读书对人生的影响,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。

    那么,什么叫书呢? 让我们随着马老师的提问回到这个比较原始的问题上来。书是装订成册的作品,这样的解释一点都没有热度,马老师自定义说书是逻辑思维的载体。书的形成有个漫长的演变过程,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古代,古人读的是天书。日月星辰,山川河流,草木石土,风雪雷电等等自然景象就是天书的内容,没有文字,只能靠结绳记事来处理日常事务。河图、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,是最早的一种文字形式。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了,但书的形式还不多。直到文房四宝”纸墨笔砚“的发展完善,崇尚文化的风气才渐渐风盛起来。

    古人读书,不像现在这么轻松。有很长一段时间,用的是竹简木牍,携带不便。而当时是农业社会,柴米油盐都要自已去操办,一年三季几乎都在为吃穿住忙碌,只有在冬季,天气寒冷,农作物也都收获了,吃的烧的都贮藏好了,不宜外出活动,才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。启蒙读物以《三字经》,《千字文》为主,稍有基础后必背四书五经,如果读得不错,自已也确实喜欢读,家里经济上也支持,才有机会离开家乡去京城深造。

    上虞古贤,就有很多读书读出名路的。比如东山谢安一家,丰惠钱氏家族等等。三国时,孙权其下有一个叫吴范的上虞人,对历数有很深的研究,知晓气候,观看天象,预言的事往往能够应验,是东吴”八绝“之一。俗话说:伴君如伴虎。孙权在决定重大事件的时候都要问一问吴范,倘若吴范没有真才实学,一个失误就会失去性命,可以说读书与性命相关了。很多人以为读书人都是文弱的书生,其实不然,古代读书人读书了得,还不乏豪气,交友特别讲义气。吴范有一好友魏滕,魏滕曾经犯罪,孙权十分严厉地发怒斥责,谁敢劝谏便是死路一条。吴范明知危险还是冒死劝谏,终于说服孙权免了魏滕死罪。如果吴范不是读书人,没有充足的理由,他的话怎能让孙权消解怒气?如果吴范胆小怕事,没有义气,又怎能冒死相救呢?可见当时的读书人,不但书读得好,还有勇有谋,非常了不起。上虞古时读书与人生密切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,比如嵇康,不贪恋高官厚禄,做人豪放坦荡,面对死亡心不慌,色不改;比如谢安,在重大事件面前,淡定自若,不居功自傲。他们的才艺,气度让后人称颂,仰慕。时间上离我们比较近的上虞名人也不少,晚清时期崧厦的连仲愚,春晖三杰,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。

    最后,马老师结合自已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,把读书与人生紧密地联在一起。现在上虞的梁祝文化、东山文化、孝德文化、青瓷文化都已经比较成熟,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,那是有一批象马老师一样的学者,辛苦耕耘的收获。在二十多年前,对那些象废墟一样旧窑址搞研究,提保护,很多人不理解,不支持。但读历史和社会科学书的人就知道,商代的越窑瓷器不但有历史价值,挖掘起来,还能为后人提供许多的商业价值。实践已经证明,马老师他们的付出和坚持是正确的。因为读书,马老师的人生变得丰富而又有意义,不但对上虞的各种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,还写书立言,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财富。

   书本是传承文化的载体,读书不仅仅能提高人生的质量,说不定还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呢!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书吧,有书读的日子是充实而幸福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上虞市民中心物业服务处 俞金梅